English

乡土建筑:不该消失在大地上的国宝

——访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
2000-12-1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我有话说

从澳大利亚凯恩斯传来的消息,让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感到欣慰:安徽古村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意味着,中国的一些古村落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景观。然而他更清醒乡土建筑面临的窘境:像安徽黟县西递村、宏村那样,至今仍完好存在、并代表着中国文化中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的那部分乡土建筑有的已消失,有的已处于濒危状态。

“饱学之士太过于钟爱那些墓葬、遗址、断简散帙,那些图书馆、博物馆和那些宫殿、庙宇了。不知为什么,一大批更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长期被忽略了,它们就是遍布神州大地的一个个村庄。忽略了它们,中国的文化史就是残缺不全的,就留下了一半或者超过一半的空白。”对乡土建筑的研究越深,陈教授便越发坚定了自己的理解。

从1990年到浙江省永嘉县的楠溪江中游工作开始,每年春秋两季,他都和两位同事带着学生到乡下调研,发掘那些默默无闻但同样有价值的古村落,10年来从不间断。一路行程,他们就密密麻麻地写下了关于浙江永嘉楠溪江、浙江建德新叶村、浙江武义俞源村、福建福安楼下村、江西乐安流坑村、陕西十里铺、山西阳城郭峪村、河北怀来鸡鸣村……的记录。

第一次见到陈教授的时候,他刚从浙江采点回来。“一个点儿也没发现。”他告诉记者,“这样的选点很难:聚落要发育得比较完全,建筑类型多,建筑质量好,有家谱、碑铭之类的文献资料。当然聚落还得保存得相当完整,老的没有太大的损坏,新的又没有太多。从一个系列化的研究来说,更希望聚落的类型也有变化:有纯农业村,有从农业向商业、手工业转化的村;有窑洞村,有雕梁画栋的村;有山村,有河边村;有马头墙参差的,也有吊脚楼错落的,等等。但是,近半个世纪来许多极精致的村子都已破坏了。”

他们记录下这些弥足珍贵的居住建筑、礼制建筑、崇祀建筑、商业建筑、公益建筑、文教建筑。例如,建德的乡村中,许多都有文昌阁,大宅子中多有书房,甚至一些祠堂也专门设置书房、义塾,建筑装饰题材最多的是“琴棋书画”和“笔墨纸砚”,新叶村的“抟云塔”和文昌阁就是很突出的文化建筑。他们也沉浸在如此斑驳的市井文化之中:卧室的光线很暗,亦潮湿。所以人们白天不进卧室,起居和家务都在檐廊下,那是最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所,老人闲坐纳凉,摇着蒲扇打瞌睡;姑娘握着初洗的秀发,对着金红雕花面盆架上的小镜子梳妆;燕子像闪电一样穿来穿去,堂屋梁上有它们的巢。那些住宅,外观上几乎只有墙垣,屋顶只隐约可见而已。墙面一层白石灰是为了保护墙垣,并非为了装饰。檐头镶着青瓦的勾头、滴水花边,它们勾划出马头墙的轮廓,跌宕跳跃,产生有节律的动感……

作为乡土文化的舞台、农业社会物质见证的乡土建筑,其价值远远没被正确而充分地认识。作为国内为数不多、专注于乡土建筑研究的陈教授认为,一个物种的灭绝是巨大的损失,但是,一种文化的灭绝岂不是更大的损失?大熊猫、金丝猴的保护已经是全人类关注的事,乡土建筑却在以极快的速度、极大的规模被破坏着,我们正无可奈何地失去它们。故此,做研究,他们不敢在一个题材里多耽搁,怕的是这里花功夫精雕细刻,那里已拆毁了多少个极有价值的村子。“我们努力地去测绘、调研,力图将这些聚落和建筑的美留住。但我们能做的实在太有限了。”

他们的研究工作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有的村子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当一处景观被发现,具有了旅游价值,却更使他们产生了不安。“当地的个别官员,只知道把这些当作‘旅游资源’,他们可以将文物保护经费移作开发旅游的其他用途而不抢修岌岌可危的古住宅;为了‘宣传’,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损害古村落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真实性的事业,牵强附会编造出一些假东西来。”

陈教授认为,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村落,是一个文化特区。经济特区的存在要依靠特殊的国家政策,文化特区的存在更需要特殊的政策。其一,国家可以拨款对文保单位中的私人住房加以修缮;其二,法律的制定要能够为保护文物留有一定的出口。比如,《土地管理法》62条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农村村民建住宅,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这就意味着在这些地方要建新房子只能把旧房子拆了。照这样下去,新新旧旧,街不成街,巷不成巷,老村子破坏了,新村子也形不成合理格局。只有成片地保护一个生活圈,而不是保护其中的一些重点建筑,才能充分而真实地保护古代聚落的文化内涵和完整的景观。当然,这也不是说要村民完全保存传统的生活方式,可以再另辟一处地建立新区,而这就需要《土地管理法》给文保单位留有一定的出口。只要想保护,就会有方法的。可惜,这样的村落是已经是很少了。

再次与陈教授通电话,是他刚刚从香港回来。在高楼大厦之间,他看到了夹缝中那些零零散散的古居。“但愿我们不要走到这一天。也许,安徽古村落的入选会让我们看到一些希望。”当然,看到各种不同别样的乡土建筑,感味其中的乡土文化,同样是我们的期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